首页 IP资讯 技术转移转化
为什么说中小制造企业不创新等死,搞创新找死?

前几天,写干货文写的脑仁疼,写完之后又改了好几遍才推送的,我发誓再也不写了,结果又被拽过来了......


那今天我就来聊聊,自己在对接服务中小制造企业中的心得体会。


首先我们要知道,世界上的任何国家,大型企业在社会中的比例,永远是极少的。


比如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瑞士,如果不把瑞银、瑞信计算在内话,上市公司只有12家。而北欧四国里创新能力最强的瑞典,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的占比高达95%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中小制造企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,国民富足的强盛之本。


但是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之后,发现大多数中小型制造商对创新,其实没那么着急。


为什么我说他们没那么「着急」呢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1搞创新 “费脑子”、风险大


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,不创新等死,搞创新找死。


科技创新,与生产制造,与产品销售,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团队能力,这种转变,传统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。


大多数普通工厂,还是更喜欢做代加工。


因为简单省事儿,而做创新需要的市场分析“太费脑子了”,而且,一旦对市场的判断错了,卖不出去就麻烦了,他们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。



2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太高


即使只做代加工,一些大客户下给工厂的订单金额通常就有几十万,几百万甚至上千万。一张订单,够工厂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。在这一两年时间里,他们不用换生产线、不用换模具,甚至不用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。


由于长时间做同一件事,工人熟能生巧,产品的质量也有保障。


可一旦企业开始技术创新,产品订制化越复杂,生产工艺越麻烦,效率越低,工人工资也会降低,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和抱怨注定会蔓延开来,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流产。


即便很多企业下定决定要做技术创新了,客户的隐性需求也洞察出来了,商业模式也聚焦了,新的产品创意也想好了,但是该如何实现呢?技术方案去哪找?这个创意是否可行?是不是已经有其他人把产品做出来了?有没有人正在做这个方向的研发工作?


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,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,怎么办?


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太高,导致企业也非常难搞。



3制造业的权力格局与企业的无奈


在有一定规模的制造型企业里,市场部、销售部是权力的核心,但在中小型的工厂里,生产制造部门才是实权部门。


整个生产线的改造升级,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和工程师支持,哪怕要改变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一点点参数和添加剂,都会有反对声音。


既然困难这么多,那我们搞搞时髦的互联网+总可以了吧?


我接触过一些大数据的公司管理者,他们告诉我,即使是在“互联网+传统企业转型升级”这样的大会中,也很少看见制造商的身影;电商企业即便积极伸出“合作”的橄榄枝,制造企业却很少有响应。


制造商去哪了呢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了解企业的痛点之后,我给出意见是,做技术转移转化。


我认为技术转移是中小制造业企业“破局”的唯一出路。


我思考过之后觉得,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技术转移分析,通过推理和计算,找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,将技术专家的论证和必要模块化技术进行整合。


从而降低生产成本,降低销售价格,在成本革命性降低的同时,利润率大大的提升了数倍,并且有效的赢得了市场竞争的先机。


由原先的“笨重”的商业模式,转变成了关键模块研发和技术输出的研发型科技型企业,原先的工厂和人员依旧保留,不断开发、试验、生产出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各种相关模块,进行跨领域模块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输出,实现了“大象”的华丽转身。


最后我想说的是,想对一家工厂进行彻底的模式改造和颠覆,根本不现实。


但是用这样的方法,在制造企业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,以关键工艺、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位的技术转移改造,通过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改善工艺,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式,逐步改善工厂收入利润结构,这样的技术升级工作更容易被接受。


作者张晓宇: 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院长 超凡数据与咨询事业部 技术转移转化业务高级总监 注册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师 国际认证产品经理 财务分析师 MBA、MPA讲师